中国品牌插电式混动技术有哪些?
当前国产插电混动的代表分别有比亚迪、长城和吉利等品牌。从技术原理来说,三家技术极为相近,均为串并联构型。
串联时,发动机作为发动机供电,由电动机驱动车轮,电池作为存储介质位于二者之间。发动机与驱动电机串联,发动机并不直接参与驱动车轮。增程式混动便使用的串联构型。
并联时,发动机与驱动电机是相对独立的两套动力系统,可以分别驱动车轮,也可以共同发力驱动车轮,因而普遍有全速域更佳的动力表现,但发动机并不会向电池或驱动电机供电,因此在馈电状态下能耗表现普遍欠佳。
因此,串并联构型融合了串联、并联构型的特征,发动机即可以为电池、电机供电,也可以参与驱动车辆。目前主流的比亚迪DM-i、吉利雷神Hi·X、魏牌DHT等都属于串并联构型的分支。它们普遍拥有100-200km的纯电续航里程,馈电油耗也能达到4L-5L/百公里左右。
留给合资品牌的时间不多了
PHEV市场的爆发会是昙花一现吗?支持者认为,PHEV是实现国家“双碳”目标的重要路径,有助于燃油车到纯电动车的平稳过渡。特别是随着2023年新能源汽车“国补”的完全退出,受补贴退坡影响较小的PHEV车型的性价比优势会更加凸显。
虽然合资品牌开始电动化转型,但此前在PHEV上的投入并不多。这也就导致主流合资品牌的大部分PHEV车型,最大纯电续航能力仍未能达到100km,也都不具备快充能力,换句话说,这本质上仍是一台比较省油的燃油车而已。
随着PHEV市场的不断壮大,主流合资品牌也开始重视这一领域,例如本田就已经发布e:PHEV强电智混技术。但相对自主品牌,合资品牌虽然可以通过自身高效的响应与决策机制,快速转身实现主流市场的插电混动化。但决策偏慢、技术储备与产品规划等问题,又让他们在中国PHEV市场显得进退两难。
国内主要合资车企,目前都没有兼具产品力与价格竞争力的PHEV产品,未来也没有看到相应的产品规划。无论是德系品牌不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P2插混,还是日系品牌强行由混动加大电池容量的PHEV,都不在主流消费者考虑之列。
想要投入研发PHEV技术,就需要有足够的燃油车营收去摊薄研发与营销成本,但想要在新能源时代保住燃油车的体量,就需要以价换量。所以,在新能源领域进度缓慢的合资车企,PHEV规模会持续萎缩,市场份额也会被自主品牌进一步吞噬。
编辑总结:PHEV是2023年之后主流车企竞争的必答题,而PHEV领域的竞争,事实上就是对燃油车基盘争夺的竞争。合资车企依旧认为PHEV是燃油向纯电的过渡,在大力发展纯电车型的同时,战略性的放弃了PHEV车型。如今PHEV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,合资车企想再回头争夺这一块市场,却发现自主品牌早已凭借技术与价格优势占领高地。
精彩内容回顾:
日前根据海外媒体曝光的最新消息显示,品牌旗下Land Cruiser FJ车型,目前已由今年三季度推出至2026年初首发,预计最快将于明年上半年陆续开售。同时新车也有望在后期导入国内市场销售,并有望同步推出三种不同动力车型供消费者选购。
根据丰田官方发布的最新销量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丰田改款的Tacoma皮卡车型销量猛增188.2%,达到 23,949辆,前三月销量增长了177.5%。其市场销量仅次于RAV4(41,509辆)和凯美瑞(29,661 辆),甚至超过了卡罗拉(21,495 辆)。
根据通用汽车一季度销量数据显示,集团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16.7%,总交付量达到693,363辆。其中雪佛兰品牌一季度售出443,564辆汽车,同比增长13.7%;GMC品牌销量增长17.6%、凯迪拉克品牌销量增长17.8%。而别克汽车销量增幅接近40%,成为集团旗下一季度表现最佳的品牌。
根据福特汽车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5年第一季度Mach-E(电马)的销量较2024年第一季度增长了21%,总交付量从9,589辆攀升至11,607辆。而经典的福特野马双门版车型,销量下滑31.6%,从13,707辆降至9,377辆。同时Bronco的注册量猛增了35.4%,至32,595辆;Bronco Sport销量涨幅5.7%,至33,363辆、Escape(锐际)销量涨幅2.1%至37,357辆。
全新探岳L凭借机械质感与科技配置的深度融合,为偏爱传统驾驶乐趣的燃油车拥趸们提供了“智能+机械”双轨并行的终极解药。